clash官网 clash for windows clash
“习习凉风”与“房地产暴跌”
世界上所有的风都不是连续衡一的,而是断断续续,忽大忽小又从小到大,如此循环往复。“习习凉风”人们又谓之为“阵风”。
人类获得知识通常有两个方式。一个是“学”,一个是“习”。
学习的“习”跟“习习凉风”的“习”意思一样吗?意思颇为相近。
本朝建立初期,那些让民间振聋发聩的开国大佬,绝大多数来自于农村。有的甚至来自于为现在城里人所不屑的老少边穷地区。
研究发现,过去的高大上人物多半出自于农村,而城市多半是矮矬穷的乐园——有钱而目光短浅充满市侩气的矮矬穷的发迹地。
为什么过去农村能蜂拥而出那么多的高大上呢?
答案就是 过去办教用“习”,所谓“好习区”。
而现在呢,城乡都在用“学”,都在竭力追求所谓“好学区”了。不少农村人为了得到传说中的“好学区”而倾其所有购买城市的高价房,使城市房价节节攀高而成了薪不可及的过街老鼠。
很少有人想到“学”是中国房价畸高的罪魁祸首。
只要重返普建“中国好习区”,高房价必定会迅速回归理性——回归其使用属性而变得平易近人。
“中国好习区”一旦唱响,不但会成为迫降畸高房价的“习习凉风”,更会成为奏起中国经济健康雄起的动人旋律。
对普建“中国好习区”感兴趣的看客,可参观以下两篇附文。
【附文1】强烈建议“家有学童”改名为“家有习童”
刚刚读到个帖子《家长必读:新学期让孩子摆脱注意力不集中》,作者是“儿童健康知识”。本想跟帖说说 儿童都能“一心二用”,不需要像成年人那样“集中注意”,就能轻轻松松掌握知识,但前提是“不能在集体环境中”,必须是“一个大人搭配一个孩子”,采用“一对一”施教,孩子才能“一心二用”。看此帖最后一页是个大大的图文广告,跟帖的愿望随即云散烟消,片刻后另行开帖的想法又汩汩直冒。
父母尊崇“三大印刻+三示推动”,孩子五六岁就能具备国学研究生的阅读能力。这是不是夸张?不夸张。只要懂得越小的孩子越能“一心二用”,必能告此大功。大概“儿童健康知识”没看过“三大印刻+三示推动”的原理。
北方成年人听南方方言,多数难以听懂。北方人不管怎么集中注意力地去听,也很难在两三年之内,流畅讲述陌生的南方方言。大多数人甚至一辈子“集中注意力地去听”也说不地道。孩子就不一样了。孩子只要两三年,就能全盘复制。只要旁边有人说,孩子边玩边听(眼睛不需要看着说话人,不需要“集中注意”),就能掌握,就能运用。说的人越是不辞辛劳地“重复”喷涌,孩子掌握得越快。
如果对着两个孩子说,孩子掌握得越慢,效果越差。
如果对着十几孩子说,孩子掌握得更慢,效果更差。
如果对着几十个孩子说,效果可想而知。
在不少北方父母的心目中,南方方言比小学数学难多了,甚至比初高中的数学还难。可是,孩子只要听进去了,就能明白。这是怎么回事呢?“三大印刻+三示推动”的原理直白指出,孩子都有“内隐认知”的能力。无论是古文、现代文,还是数理知识,孩子都具备“有师提供,不讲自通”的“内隐认知”的本性。
孩子“一心二用”的能力,又称为“习”力。“三大印刻+三示推动”的原理中,将“习”还原成了繁体,以此挖掘其真谛。习的繁体为“習”。習的下方一个白字,寓意刚出生时“一穷二白”,上方两个简体的“习”,既好似两个眼睛,又好似两个耳朵,寓意“多听多看,智慧灿烂”。 几乎每个孩子都喜欢(听)电视广告,孩子最先记住的电视语言也多半是广告。“重复”播放是电视广告的主征。由此可见孩子喜欢重复诉说的语言,孩子希望得到重复诉说的语言,孩子很容易记住重复诉说得多的语言。所以,習字的上方两个 雷同字,又意味着“重复”。
人们将一阵阵吹来的凉风,说成是“习习凉风”。人们读书发出的语气,也可谓是“习习书声”。只要每个家庭让孩子沉浸在习习书声中,学校9年的课程,足不出户两年就能完成。这个施教的模式称为“玩习”(意思是孩子一边玩,一边习)。
孩子到十三四岁以后,“一心二用”黯然而去。
如今小学里面每个班级都有一个甚至几个“傻子”。傻子们去学校就是“混点”的。他们可以不认真听讲,可以不交作业。教师最大的希冀就是傻子们做个草把人,坐着不要乱说乱动,不要破坏课堂秩序,不要干扰其他孩子就好。
每个孩子在不管多难的方言面前都不是傻子。为什么有的面对浅薄的教科书就成了傻子了呢?
习是被动获取,学是主动探求。爱玩是孩子的天性。孩子玩中习多了,主动探求的自学愿望不请自来——此时的孩子才能称为“学生”。顽童到习童到学生,是一个量变到质变的升华过程。
风声雨声读书声 声声入耳;家事国事天下事 事事关心。“家有学童”主要是面向十三四岁以下孩子的家庭,改成“家有习童”,对消减傻子,极具雷霆万钧之力。“家有学童”改成“家有习童”,不只能消减傻子,也对教改有着晨钟暮鼓的指针意义。
【附文2】强烈反对“亲子中心”关停并转
都说“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”,可博大在哪里,精深在何处?
一项抽样调查表明,包括北清复在内的诸多著名高校,没有师生能讲得清、说得明。
胡萍被各大媒体冠以“中国儿童性教育第一人”。
令胡萍想不到的是,中国传统文化的中心思想就一个字“性”,中国传统教育可谓是“性教育”。
不过,传统文化中的“性”是广义的“性”,而不是被大幅减肥瘦身后胡萍所说的“性”。
《中庸》开篇就说“天命之谓性”,天生的、不是后天教化出来的,都称为“性”,孩子能哭能笑、能吃能拉能撒、能听能看,这些都属于“性”,所谓“天性”。
能哭能笑、能吃能拉能撒、能听能看,这些都是看得见的“性”。而人体各脏腑喜欢什么味道、需要什么营养、彼此之间怎么衔接-如何关联,这些却都是看不到的“性”。
人分“形而下”的身体和“形而上”的心体,传统医学则是研究人的“身性”,而儒家道家则是研究人的“心性”。研究身性的学问,称为“身学”,研究心性的学问,称为“心学”。
“身学”、“心学”又称为“身理”、“心理”。
当然,医学研究的领域,不止局限于身体,还放大到各种自然物质跟身体脏腑的配对,以及由配对产生的冲和之效。
中医药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。
中国传统的“性教育”目标在于“让【民】众拥有的学问”,以后自【主】管理得“不生心病、不生身病”。“性教育”的方式主要在阅读。
阅读的最高境界在于“穷理尽性、明心见性”。
天地之间什么最重要?人最重要。
老祖宗说“我最重要”(《大学》里面“修身、齐家、治国、平天下”中的“修身”,即是“修懂自己的身心”)。
“人同我身,身同我理;人同我心,心同我理”,把自己研究透彻了,也就透彻了天下每个人。
“亲子”应该以读中国传统书为“中心”,可现在的“亲子中心”被关停并转掉了,实在令人扼腕叹息。
后记:楼主在本版发表了《听了“3岁看大,7岁看老”的讲座,婆婆按捺不住了》(http://www.tianya.cn/techforum/content/98/1/694520.shtml),持不同教见者认为幼小不应该以读书为主,而是培养“性格”最重要。楼主本想探讨“培养性格”也重在读书,可秉笔时,觉得“性格”二字太过沉重,值得另行开帖钻研。经过一段时间的酝酿,今天终于贴屏了。呵呵